(相关资料图)
4月1日,在2023年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高端论坛“校长分论坛”上,多位船海领域高校校长就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海洋装备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让科技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当前,世界经济向海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蓝色经济的引擎功能不断增强。如何以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导向,将我国已有的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动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和挑战。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延伸和实用,也是对传统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超越和发展,更是对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表示,如何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服务海洋领域的政产学研商各方紧扣建设愿景与任务,深化服务支撑全球海洋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以及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海洋领域的文化圈、科技圈、朋友圈。
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来自科技创新,它可为海洋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厦门大学副校长周大旺看来,要解决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需牢牢抓住科技对产业的赋能效应,充分重视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耦合互促机制,设计并打造可引领、赋能、服务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链。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表示,当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数字化、新材料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动船海行业转型,各高校需要建设“大海洋”学科交叉融合体系,在落实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高效赋能海洋经济内涵式发展。
海洋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认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度把握世界科技变革规律的必由之路。海洋领域各高校需积极主动融入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网络,在实施重大战略、共享重大设施、牵头重大计划中推动国际合作,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做好加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主动实践者。
海洋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是解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吴超仲表示,共建海洋生态是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务,高校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聚焦深海领域,发挥船海工程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拥有的独特优势,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在全球海洋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海洋共同体贡献科技力量。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和绿色智能船舶已成为我国未来船海工程领域发展的重要支点。姚郁表示,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创新技术为引领,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加大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国家的绿色、低碳和智能化革命,推动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等科研问题的研究,支撑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